记者:倪潇潇 宋雪辉   责任编辑:周启林


/uploads/allimg/250922/11415A017-0.png

 


冬日的白洋淀畔,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底座”正在加速成型。2022—2023年间,由北京市热力集团牵头,浙江大学智慧能源系统实验室、北京华热科技、英集动力、三河新源供热与华能清能院等单位组成的智慧供热联合团队多次到访雄安新区,围绕数字孪生热网、互联互通准入与计量结算、应急工况预案库等议题,和新区相关主管部门、园区与能源企业开展多场闭门研讨与现场踏勘,探索将“源—网—荷”协同方法论嵌入“未来之城”的最佳路径。此前,该体系已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行业鉴定,被评定为“总体国际先进、部分技术国际领先”,为跨城协同奠定技术公信力。

雄安方面展示了城市智慧能源控制系统(CIEMS)在学校、家庭、社区、园区四级应用的进展,以及“现实城市—数字城市”同步建设的总体思路;新区自2019年以来已启动实施177个重点项目,为能源系统的数字化与低碳改造提供了丰富场景与基础设施条件。国家电网在雄安的多项能源互联网创新也同步推进,为跨主体数据互联与分层调度打下平台基础。

联合团队此行的技术底座,是北京项目阶段形成的城市级智慧调度平台与互联互通方法与机制:前者面向“源—网—荷”全过程机理建模+数据辨识,支撑离/在线仿真、短期负荷预测与多目标调度优化;后者在工程侧给出了入网条件、双向计量、趸售方式、热价制定与调度权限设置等“制度化扣件”,为多主体协同运行提供可复制的“工程—机制”组合。两者在前期任务书中均有明确目标、考核与技术路线设计,为这次跨城对接提供了“可迁移”的方法论骨架。

在容东与启动区的能源站与调控中心,调研团与新区各方围绕“怎么连、怎么管、怎么算”展开推演:一是以数字孪生热网为底座,分区降维建立园区/片区级模型,与新区既有EMS/CIEMS做好数据接口与共享粒度定义;二是针对并网后的水力平衡与多工况运行,通过仿真先行的方式形成运行调度备案与预案库;三是在双向计量、趸售定价与调度权限上形成规则集,确保跨产权主体的协同“既安全、又有激励”。上述要点与北京阶段“互联互通工程示范”形成清晰呼应。

人物与团队,是这次对接的主角。北京市热力集团方面,刘荣(项目负责人)提出,把“基于模型做预测、基于预测做决策”的链条与雄安CIEMS对齐,形成城域级调度能力;张立申(技术负责人)则强调“制度化扣件”的落地:在入网、计量、热价与权限上给出工程清单与实施路径。高校与企业侧,浙江大学的周懿、钟崴聚焦负荷优化与在线评估在复杂场景下的数据质量保障;北京华热的邓晓祺、吕青从信息安全与物联接入切入,建议先建“最小可行互联单元”验证;英集动力的方大俊主张“仿真先行、配置可回溯”,提升跨场景复制性。


/uploads/allimg/250922/1141564160-1.png

 


北京市热力集团能源工程师、知名技术专家贾萌在座谈中提出,把跨部门、跨单位的数据标准化、流程化,让仿真—调度—结算三端“同源同数、同模同规”,城市运营才能“越跑越聪明”,并建议在雄安试点建立数据要素清单与共享边界清单,为后续评估与审计留痕。这一信息化与流程侧的观点,正是她在项目中负责的系统信息化管理与分析工作的延伸。

雄安方面也抛出了面向未来的“考题”:如何把地热等清洁热源与城域电气化进程统筹推进,如何在规模化清洁供热背景下处理多主体协同与调度激励。新区近年在地热清洁供暖方面持续发力——截至2023年底,雄安三县已建成以地热为主的清洁供暖换热站超百座,供暖面积超700万平方米,为热网数字孪生与协同优化提供了广袤“试验田”。

在合作机制层面,与会各方初步议定三个抓手:共建样板点(选取1—2个片区做“最小可行互联单元”与数字孪生热网原型)、共编技术规则(对互联互通的准入、计量、趸售、热价与权限给出可执行条款与流程模板)、共建数据底座(定义口径、频率与安全分级,明确共享边界与责任划分)。北京团队表示,将在不承诺未经验证的节能经济性数字前提下,优先拿出可验证、可审计的技术与流程样板。

面向更长远的城市韧性建设,专家们认为雄安具备“从园区级到城域级”逐级放大的天然条件:既有CIEMS四级落地与“现实—数字双城同步建设”的平台基础,也有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在2022年开工建设、面向零碳园区的技术集成与转化能力正在形成,为“平台能力→城市能力”的转化提供了牵引。



标题:从“模型能力”到“城市能力”:北京智慧供热团队赴雄安新区联合调研纪实

地址:http://www.tcsdqw.cn/tjjj/4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