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1字,读完约5分钟

《想象的异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根据王铭铭教授自己的《前言》,“本书是学术散论集,收录了1987年以来写的21篇人类学评论作品……在编辑和整理的过程中,我对以往的文案、结构、篇幅等进行了很大的改变”。 (第1页)“这本书中包含的论文所依据的知识,是我在英伦留学中获得的,所以对这些知识的重新解释,很多都是基于对原着的浏览”。 (1-2页)“本书所包含的一切都与我自己的学术分解路径相勾结”( 2页)“为了将分散的论文整理成整齐的书,我大幅整理了原本体裁非常不一致的论文”“现在摆在网民面前的这本书里, (第2页)“最后需要证明的是,本书的部分论文是在原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撰写的,所以应该属于这两个基金资助课题的部分成果。” (第3页)很明显,王教授强调“本书所包含的一切都勾结着我自己的学术分解路径”。 本书是在“分散的论文”、“原本体裁不一致的论文”上加上“大幅整理”、“进行了大幅变更”的“正经书”。

“王铭铭剽窃事情”

但是,偏偏这样的“一本像样的书”,当时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晓生,于2002年1月10日在《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北大博导剽窃,为什么不失望》(署名《晓声》)。 揭露《想象的异乡人》第二篇《视野》“自己翻译的哈维的《现代人类学》加起来模仿了10万字左右”,“最令人费解的是,《想象的异乡人》卷末列出的《参考文献》中,王铭有120位中外学者的 这是王铭自己翻译的,而且王铭全篇搬运了10万字左右的学术名着,遇到这样的待遇,真的很不公平。” 王铭铭是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在北大完成博士后研究留学的“海龟”,当时是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是国家“百几千万工程”的入选者,是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王铭铭剽窃事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于是,北大教授的模仿再次成为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关注的焦点,有严厉的批评,有冷静解体的,有为王铭唱赞歌抱怨的,不足为奇。 在这些为模仿王铭铭辩护的人看来,对王教授的“完肤攻击”是“别有用心的群体”。 “好像成了歇斯底里的典型”、“用心不良”、“别有用心”、“卑鄙”、“肆意玷污对方的名声”、“阶级仇恨”、“学术斗争”、“用棍子打死”、“文革”等。 王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感到“敬爱的老师受到了恶意的攻击”,他说:“王老师受到如此恶意的攻击,是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毁’,嫉妒他为中国人类学做出了贡献,因而位居北大人类学学界 王教授教的本科生探讨了“向铭献花”的方法。 包括清华、北师大在内的10多位教授写信给北大校长,要求“保卫王铭铭”。 武汉大学的一位教授把模仿10万字说成是王教授的“抛弃自己的言行能力,让可能比自己做得不好的哈维为自己做学术发言”。 王铭铭至今还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教授,依然是该所博士生导师(只是暂停了招生) 并且,据《中华读书报》头版头条报道,王教授的书依然畅销。还有人认为“就是这样对待王铭的”。 “王铭在学术上做出了贡献,有创造性的见解,所以中国没有几个像他这样站在这个学科最前沿的人才。 费孝通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他名下的博士生,平时实际上是由王铭指导的。 如果让王铭靠边站,也有没有人可以代替的时候。 ”。 [6]因此,“为王铭铭辩护”曾一度成为相当流行的关键词。

“王铭铭剽窃事情”

抄袭事件被曝光的北大表示:“相关领导多次询问王铭教授,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深入探讨,并以适当的方式向相关方面道歉。” 王铭本人在《我的探讨与道歉》( 2002年1月23日)中说:“《想象的异乡》……在书中介绍学科研究行业、概念和著名的记载案例的过程中,我确实输入了大量《现代人类学》一书的相关文案。 当我意识到这个事实构成了对别人着作的模仿时,我惊讶于自己犯下的严重错误,深深地后悔了。 在引用他人的论述时,未注明出处,明显不符合学术活动规范。 对于这个错误,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以一生为榜样。 ”。 北大党委在《关于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师德学风教育的通知》中表示,“王铭铭被媒体曝光后,不仅在校内,而且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 这表明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对北京大学寄予很高的期望,也表明了人们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 ”。 北大校发24号文件( 2002年2月5日)《王铭铭教授关于停止博士生招生的决策》云说:“鉴于王铭教授错误行为的性质,出于认真的学术纪律,2002年2月4日,学校的研究决策停止了王铭教授的博士生招生。”

“王铭铭剽窃事情”

[5]

来源:天津新闻信息网

标题:“王铭铭剽窃事情”

地址:http://www.tcsdqw.cn/tjxw/21929.html